董倩·印象新农村丨葛家村:当艺术与乡村碰撞
最近,记者董倩受邀与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一起走进浙江一些乡村走访调研,探讨“乡村振兴”的话题,并记录下关于“美丽乡村”的美好印象……
2019年,浙江宁海县推动“艺术振兴乡村”计划,邀请国内高校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大学生走进乡村,尝试用艺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丛志强副教授看中了有着1200年村史的葛家村。这个村子不大不小,621 户,1626 人。村民主要以山上的毛竹为生,收入属当地中等水平。
从2019年4月开始,丛志强带着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葛家村的改造实验。
一开始,农民认为自己与艺术不搭界,你来干嘛?而丛志强也并不了解农民,还给农民用PPT讲课,从满屋子人一直讲到只留下零星几个。
丛志强走过弯路以后意识到:不是我想让农民干什么,而是农民自己需要什么、想干什么。而自己做的任何事也都先要回答农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它有没有用?赚不赚钱?
丛志强先从当地村民需要的椅子和孩童乐园开始做起,潜移默化地让农民感受到,有用的也可以是美的,美也可以有用。
建造公园、美化庭院、净化道路……在慢慢接受了丛志强团队后,村民们的奇思妙想也渐渐被激发、解放出来。他们用竹子、石头、树枝、稻草、废旧衣物等这些平日看不上眼、甚至是扔到垃圾箱里的物品,创造出了美、创造出了价值。
今天的葛家村已经完全变了模样。2019 年,葛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3526元。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这里的农家乐100%客满。
这种变化让当地政府始料未及。他们原计划用来搞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才只花了很少一部分,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整个村子的气氛变得更积极、更和谐,这是以往花多少钱、投入多少精力都难以企及的。
而对于现在张口闭口把艺术挂在嘴边的葛家村村民来说,他们突然发现,艺术其实离自己一点都不远……
责任编辑:宋冯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开封日报社和开封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开封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开封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1-22924343